台湾叶丙成先生在其《为未来而教》一书中提到,在未来二十年,真正能生存下来的年轻人,必须具备四大硬实力:会思考、会表达、会自主学习、能面对未知变局,和六大软实力:如何找资源、如何交朋友、如何盱衡情势合纵联盟、如何发现关键问题、如何让人印象深刻、如何行销创意[1]。面对瞬息万变、高度智能化、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做到既传授学生深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出学生的各种软实力,并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并逐渐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自工作以来,一直给我校化学学院小化专业学生讲授《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采用董大勤老师编辑出版的教材《化工设备机械基础》[2]。该教材涵盖了工程力学基础(静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焊接、机械设计、化工容器与设备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繁杂。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1)以卧式容器图片将课程中琐碎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强化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性认识[3]。
(2)注重培养学生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学有所用的思想,布置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如“寻找生活中的四种约束,拍照片,画出力学模型图及受力分析图”和“在超市调查日用品的材质、牌号并上网查找牌号的含义、材质的性能和用途,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书写表达能力[4-5]。
(3)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微学术的思想,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程部分内容或整体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撰写学习小论文或学习体会,使学生树立教学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想,并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接收程度和所传递的思想的领悟程度,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已和学生共同发表四篇教学论文[4-7]。
(4)将学生分组进行模型制作、PPT展示和模型制作说明书书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对容器设计、选材、加工制作、容器零部件等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4]。
(5)通过缺勤请假,设置“安全、责任”字样为课件背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建立课程学习微信群,搭建跟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包括充满正能量的文章的分享、找工作的相关信息、化工类相关知识、课程相应知识难点的讨论等。通过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并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书写不同的评语的方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多种学校采取的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都是采用学生网上填写教学调查问卷的形式,此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效果,而让学生撰写课程学习体会,则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对知识和思想感知的点都不一样[4-7]。此次选取李倩同学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通过对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异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多种方式构建知识框架
1.1细致的总结
紧跟易混概念后有辨析题加深理解以及进行简短总结;每章结束老师都用框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除了重点知识的强调,老师的总结重点关注了有关基本知识点的辨析以及内在逻辑的建立,比如内力与外力的作用效果的区别、力与力偶的理解等等;除此之外老师还用典型例题进行做题思路与步骤的总结,让同学们形成规范的做题习惯,有章可循。
1.2总分结合
本学期的课程有一个卧式储罐图片贯穿始终,以其为支点建立起知识网络。绪论中以卧式储罐为例帮助同学们建立起有关研究对象,力学模型,设备的组成结构如筒体、支座、封头等概念,进而展开讲述各章节,在后续学习中第一节课的宏观认识对于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各章节的联系有莫大的帮助。最后课程总结时,仍以卧式储罐图片为主干回忆各知识点在其设计中的应用,便于理解和记忆。
1.3课程小实验
在老师的课堂上不时有一些有趣的课堂小实验,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力学概念。比如学习拉伸、扭转以及弯曲操作下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以及变形效果时,老师采用黄瓜为材料对其进行拉伸、扭转、弯曲的操作,用断口形状以及内外侧断裂的先后顺序,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知识点所罗列的结论[7]。在学习几种约束时,老师让我们观察生活中有关几种约束的应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在学习材料性质时,老师鼓励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在超市中寻找材料的铭牌并通过查询国标对其性能进行评估,作为选择商品的参考依据,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qikandaodu/2020/101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