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建设中,核心素养是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人文情怀是核心素养中的要点之一,其旨在有效激发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关切人的生存、发展与幸福,使学生能够切实尊重、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制根据新课程标准选取内容,将化学发展史、探究实验融入其中,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使其更具趣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然而,人文情怀的体现离不开课堂,只有让学生为这道“素养开胃菜”买单,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营养、茁壮成长,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一、“人文情怀”在化学教学中的精心预设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看似联系不大,单纯地将其联系在一起会显得有些突兀,会让学生感觉“煽情过度”。其实,人文情怀与知识的构建、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和方法获取是密切相关的,需要我们从具体的化学知识中寻找契合点,编制出切实可行的人文素养量表,巧妙地将人文情怀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在相辅相成中共同促进。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展示,笔者将人文情怀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四个维度,并以此为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将人文情怀与课堂无缝衔接。 上飞院在上世纪末设计并完成了“大攻角多媒体气动数据库”,初步验证了气动数据库在军机和民机的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该数据库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一个包含大量各类媒体动态变化的气动研究试验信息,并且便于查询管理、实用性很强的多媒体数据库[3]。 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就从上述四个维度进行了设计,如表1所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四个维度巧妙地镶嵌其中,人文情怀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实体会“燃烧与灭火”与人类自身的利害相关,使其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方法探究、思考行动中,人文情怀与知识学习交融毫无违和感。 二、“人文情怀”在化学课堂上的具体实践预设是固定的,但课堂却是动态的,需要师生共同面对生成,才能一步步达到知识与素养的彼岸。下面笔者就以“燃烧与灭火”为主题,以其中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紧扣燃烧历史,渗透人文知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条长长的人文知识主线,其中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哲学知识都是人文知识的再现。在“燃烧与灭火”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用其中的素材,利用图片、视频、微课等多种方式进行编制,清晰展示人类利用燃烧的发展史,展示燃料及其使用的发展史,让学生真实感知燃料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与自己的切身利害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燃烧历史的展示: 图片1:远古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图片2:远古人开始收集火种,并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烹饪。 图片3:80年代以前,人们利用蜂窝煤取暖做饭;90年代之后,人们利用水煤气、天然气取暖做饭。 [32]Soroush Vosoughi, Deb Roy, Sinan Aral,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2018, 359(6380), pp. 1146-1151. 图片4:火箭在燃料的作用下腾空而起。 诚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是建立在第一代法兰克福学者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全盘继承前人的思想,他对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理论进行了扬弃,形成了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独特论述。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了新的意识形态特点与功能。 图片5:奥运会上,运动员手举火炬进入会场。 一张张的图片串联成了燃烧历史,一次次的感叹都是对燃烧的敬仰。图片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对“燃烧”、“燃料”的兴趣。可见,人文知识带动了学生对化学的关注,顺利推进了课堂的继续前进。 2.利用实验探究,体验人文方法 猜想、发散、分析、演绎与归纳是人文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在“燃烧与灭火”的实验探究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允许学生说错、犯错、知错、改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切忌将人文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一味地照做模仿,使学生失去应有的辨析能力,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本有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zonghexinwen/2020/0910/550.html
上一篇:高二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3 下一篇: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