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第1课时)
吴县中学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为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电离、水解及沉淀溶解等其它平衡体系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教学参考书》中建议本单元分3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仅针对此单元第1课时即“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此教学侧重点在于:(1)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得出浓度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结论并加以应用;(3)更深层次地理解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程度,为总结归纳勒夏特列原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及能力罗列如下:
1.《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经知道“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2.《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生已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结论,能够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用c-t图表示建立平衡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这为从速率和浓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了基础。
3.作为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并运用图像及化学符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化学的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实验现象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体会透过现象(化学平衡移动)抓住本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浓度变化与化学平衡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符号(图像)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3.体验“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实验及理论验证、形成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改变浓度后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宏观现象的微观分析及c-t图像表征,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根据c-t图像总结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经验性规律。
教学难点:判断改变浓度后化学平衡移动的程度。
利用pH传感仪进行数字实验,绘制增大c(H+)后溶液中c(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减弱改变”的含义。
教学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生】学生活动一:
1.一次性纸杯里有一些黑色小干果名字叫黑枸杞,营养丰富,一人一颗,尝尝看味道如何?
2.把剩下的干果全部都装到矿泉水瓶子里去,盖上瓶盖轻轻摇一摇,看看水的颜色变化。你也可以去看看,其他小组泡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3.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品尝小纸杯,可以倒出一点来品尝一下。不过记得留下一些,我们上课做实验要用的,切记!切记!
4.阅读提供的相关资料,看看黑枸杞泡出来的水为什么会有颜色?
【师】大家一定好奇,黑枸杞泡出来的水为什么会有颜色?阅读关于黑枸杞、花青素及瓶装水的pH等相关资料,看看黑枸杞水的颜色与哪些物质及反应有关?
【生】阅读资料,发表意见。
【师】花青素水溶液中存在着一个与颜色有关的可逆反应,该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通常用五个字来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它们是什么?
【生】回答问题,复习旧知。(“逆”、“等”、“动”、“定”、“变”及其意义)
【师】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v逆可逆反应就会继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直到建立新的若改变条件后,v
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者平衡正向移动。
文章来源:《化学教与学》 网址: http://www.hxjyxzz.cn/zonghexinwen/2020/1016/614.html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化学教学论的重点内容